玖月——菊花 陶渊明

玖·菊月

寒露:鸿雁来宾·雀入大水为蛤·菊有黄华

霜降:豺乃祭兽·草木黄落·蛰虫咸俯

九月被称为“季秋”。此后即入冬,万木枯朽,因此九月又叫“朽月”。

农历九月有两个节气,寒露和霜降。自立秋之后,天气渐凉,雾水被凝结成微凉的露珠,虫鸟怅然,花木萧瑟,寒意开始四处蔓延流转。到了月末,寒冽的空气冻雾为霜,直袭那飘零的落叶和新出的枝芽,仿佛要将生命一并泯灭,宣告一季枯黄。九月也叫“霜月”,霜月的秋色最深,古老的《诗经》中表达了这种无以名状的惆怅:“蒹霞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说的是苍苍的浓霜将蒹霞涂抹成一片雪白,守望的伊人被远隔在茫茫的秋水之上。

月令花:菊花 季秋之月 有黄华

九月里,最亮丽的风景莫过于陶君那一院菊黄。九月在众花零落的时候,菊花却开得正好,迎来了他们最绚丽的生命时光。九月又叫叫“菊月”,《礼记·月令》篇中记载:“季秋之月,鞠有黄华。”鞠即菊。“鞠”有穷尽之意,元稹的《菊花》诗中“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”意味着菊花之后再无花开。因此,这种开于九月的花故就被叫做“菊花”了。

菊花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,其根在冬季时并不会枯死,而是在地下静静地休眠,等到来年重新生长出一轮新的枝叶,不需再重新播种。菊花之茎直立挺拔,喜分枝,因此,一株便可成丛,一丛便可成景。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念的栽培历史,品种多达千余种。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、中国十大名花之一,它真的是实至名归,无可厚非。

花神:陶渊明

独立蔬篱 逍遥翁

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那是在公元400年前后,如烟的雾霭缭绕的庐山脚下,住着一位老人,他与妻子亲耕于田,于园中侍花弄草,俨然农人,他开创了中国的田园诗风,他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,被人们誉为菊花花神。

陶渊明,字元亮,自号五柳先生,陶渊明的家世很是显赫和尊荣,可是在他八岁的时候,父亲不幸去世,十二岁的时候,母亲也去世了,是外公把他带大。外公在当时是位名士,“行不苟合,年无夸矜,未尝有喜愠之容。好酣酒,逾多不乱;至于忘怀得意,旁若无人”。这种洒脱不羁的性格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陶渊明有过十三年的仕途生涯,但每当需要在出仕和回归间做选择的时候,他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归本性,过一种自在的生活。

与陶渊明一生相伴的,除了诗歌、饮酒就是菊花。陶渊明以菊为伴,在江西故里以艺菊自娱,亲手营造出“秋菊盈园”的景象。他“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,久之,满手把菊”。他在菊花丛中坐着坐着,忘记了时间,对着菊爱不释手,并吟诵着“秋菊有佳色,褒露掇其英”的诗句。陶渊明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,并为后世文人树立了一种新的生存榜样。

在儒家提倡的学而优则仕的指引下,历代文人都希望能走上仕途之路,仿佛非仕若死,生活就没了意义。而陶渊明冷眼观看,他认清了社会的本质,虽然知道想要改变太难,却并没有失去对于美好社会的希望。他隐逸南山,种菊赏菊饮酒耕田。其实是表明自己的理想,仕与不仕,不是关键。菊花,是远离尘俗、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,也是诗人洁身自好、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。

李白很仰慕陶渊明的诗作和人品。他在《戏赠郑溧阳》中写道:

陶令日日醉,不知五柳春。

素琴本无弦,漉酒用葛巾。

清风北窗下,自谓羲皇人。

何时到栗里,一见平生亲。

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,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。于是他就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。他在《效陶潜体十六首》中写道:

先生去我久,纸墨有遗文。

篇篇劝我饮,此外无所云。

我从老大来,窃慕其为人。

其他不可及,且效醉昏昏。

欧阳修盛赞陶渊明的《归去来兮辞》说:“晋无文章,唯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。”他还说:“吾爱陶渊明,爱酒又爱闲。”

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,不但爱好其诗,更仰慕他的为人。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:“欲仕则仕,不以求之为嫌;欲隐则隐,不以去之为高。饥则叩门而乞食;饱则鸡黍以迎客。古今贤之,贵其真也。”

梁朝昭明太子萧统仰慕陶渊明的才华,对他的诗文爱不释手,为他编写了总过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专集《陶渊明集》,才让后人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他。

一个人有魅力才会有追随者,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人格魅力的人。他和他的社会不同步,他把生命尊严和喜好放在首位,并拥有了生命的独立自主性。他不是为了与众不同,他是真的与众不同,就像他爱他赞的菊一样—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,艳于百花凋后,不与群芳争列,这是菊的品性,也是菊花花神陶渊明的品性。